人性本善or本恶?

慎独与监督

慎  独

  • 《中庸》:“莫见乎隐,莫显乎微,故君子慎其独也。”
  • 在闲居独处中谨慎不苟,
  • 在无人监督之时,更须谨慎从事,

自觉遵守各种道德准则。

监督  监管  监控

监督  监管  监控

  • 没有监督的信任是放任

没有监督的权力会放大人性的恶

 好的机制能让坏人变好

人性本恶

中国古代思想家荀子曾主张人性本恶,认为人出生时具有自私、贪婪等劣根性,必须通过教育和规范来修正。

圣经中的多处经文探讨了人性的堕落、罪恶以及救赎

承认人类的堕落和罪性,认为在堕落之后,人性中存在着自私、贪婪和恶行的倾向。

人性本善

承认人类堕落后的罪性

但人类身上依然存在神的形象,

这使得人性本质上是善良的。

神的创造

创世记1章26-27节:“神说:‘我们要照着我们的形象,按着我们的样式造人;’于是神照着自己的形象造人,乃是照着他的形象造男造女。”

  • 人类是按照神的形象被创造的,具备了善的潜质。
  • 创世记中的人性堕落
  • 创世记3:6:“女人见那棵树的果子好做食物,也悦人的眼目,并且是可羡慕的,能使人有智慧,就摘下果子来吃了;又给她丈夫,他也吃了。”
  • 这一事件不仅是人类罪恶的起源,也象征着人性中对欲望的屈服和对神意的背叛。
  • 不仅揭示了人的不顺从和贪欲,还反映了人类在道德选择中的脆弱。
  • 原罪的进入
  • 亚当和夏娃的堕落导致了原罪的进入。
  • 这一事件标志着人类与神的关系断裂,罪性因此传递给所有后代。
  • 罗马书5章12节说:“因此,就如罪是从一人入了世界,死又是从罪来的;于是死就临到所有的人,因为所有的人都犯了罪。”
  • 这表明人性中天然带有罪的倾向。
  • 罪的普遍性
  • 罗马书3:10-12节,保罗引用旧约经文指出:“没有义人,连一个也没有;没有明白的;没有寻求神的。”
  • 罗马书3:23,“因为世人都犯了罪,亏缺了神的荣耀。”
  • 所有人类都在某种程度上背离了上帝的标准,导致了人性中的罪恶。保罗在这里表明,罪并非个别现象,而是普遍存在于人类之中。
  • 人性本恶的观念在这一点上得到了进一步的佐证。
  • 罪的社会表现
  • 人性本恶的思想不仅体现在个人的道德选择上,也在社会层面上表现得淋漓尽致。
  • 历史上,战争、暴力、贪婪和腐败等现象不断重演,显示了人性中潜藏的恶。
  • 《传道书》1:9提到:“已有的事,后必再有;已行的事,后必再行;日光之下,并无新事。”

这反映了人类社会中罪恶行为的重复性,暗示着人性本恶的根深蒂固。

罗马书2:14-15提到:

“没有律法的外邦人,若顺着本性行律法的事,他们虽然没有律法,自己就是自己的律法;这是显明他们的良心和他们心中的思念,彼此间互相指责或辩护。”

即使没有外在的律法,人类内心也有道德的良知,这种良知促使人们追求善。

内心的良知

罪与内心的斗争

单击此处添加文档标题内容

在《加拉太书》5:17中,保罗提到:“因为肉体的情欲与圣灵相争,圣灵的情欲与肉体相争,这两个相敌,使你们不能作所愿意作的。”

“肉体”– 代表了罪性和本能的欲望,

“圣灵”– 象征着来自上帝的引导和力量。

人的内心挣扎:善与恶的斗争,肉体的情欲常常导致人远离神。

教育与社会规范的必要性

荀子认为,教育和社会规范能够矫正人性中的恶。

圣经也强调教育的重要性

圣经《箴言》22:6中提到:“教养孩童,使他走当行的道,就是到老他也不偏离。”

这体现了通过教育和道德引导来对抗人性中的恶的必要性。

人性恶的终极解决方案

耶稣基督的到来

约翰福音3:16说:“神爱世人,甚至将他的独生子赐给他们,叫一切信他的,不至灭亡,反得永生。”

因着神对人类的爱与拯救,尽管人性堕落,但通过信仰和接受基督的救恩,人类仍然可以得到重生和救赎。

救赎与变革

尽管圣经承认人性中存在恶的倾向,但更重要的是,它提供了救赎的希望。

耶稣的牺牲不仅是对罪的赎回,也是对人性的彻底变革的开启。

这种变革不仅是外在的行为改变,更是内心的转变,是人性向善的回归。

重生的必要性

耶稣在约翰福音3章对尼哥底母说:“人若不重生,就不能见神的国。”

重生意味着人类从罪恶中解放出来,获得新的生命和新的本性。

借着重生——人性本善的潜力通过神的恩典得以实现。

 新生命的转变

在《哥林多后书》5:17中,保罗写道:“若有人在基督里,他就是新造的人,旧事已过,都变成新的了。”

外在行为的改变    内心的重生

个人的内心更新    克服人性中的恶

耶稣的教导

在马太福音5章14-16节中,耶稣称信徒是“世上的光”,

这意味着人类有能力去行善,反射出神的光辉。

耶稣的教导强调爱、仁慈和宽恕,这些都是人性中的善。

圣灵的工作

  • 在使徒行传2章,五旬节圣灵降临,信徒们被赋予了能力,使他们能够活出神所期望的生活。
  • 当人类接受基督的救赎后,神在他们内心作出改变。

保罗在加拉太书5章22-23节中列出了“圣灵的果子”:仁爱、喜乐、和平、忍耐、恩慈、良善、信实、温柔、节制,这些都是善的体现。

拣选生命

神赋予人类自由意志,让他们能够选择善或恶。

选择的能力:申命记30章19-20节中,摩西对以色列人说:“我今日呼天唤地向你作证:我将生和死、福和祸摆在你面前,你要拣选生命,使你和你的后裔都得存活。”

责任与后果

在雅各书1章14-15节中,雅各指出:“但各人受试探,是被自己的私欲牵引诱惑的;私欲既怀了胎,就生出罪来;罪既长成,就生出死来。”

虽然人有自由选择的权利,但错误的选择会导致罪和死亡的后果。

悔改与改变

01

02

悔改不仅是一次性的行为,而是一个持续的生命过程,反映了人性向善的追求。

路加福音13章3节,耶稣说:“我告诉你们,若不悔改,人人都要如此灭亡。”

悔改意味着承认自己的罪,转向神,重新选择善的道路。

与神和好

人性本质上是善的,但由于堕落,人与神的关系受到破坏。

通过耶稣基督的救赎,人类得以恢复这种关系,实现人性向善的最终目的。

罗马书5:10:“因为我们做仇敌的时候,尚且与神和好,既然和好,就更要因他的生命得救。”

与神的和好不仅是解决罪的问题,也是重建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基础。

爱与关系

01

02

约翰一书4:19:“我们爱,因为神先爱我们。”

神的爱激励人们去爱他人,体现了人性中的善。

通过爱来建立关系,不仅与神,也与他人之间的关系。

以弗所书4章22-24节提到:“你们要脱去你们从前生活的旧人,和其行为上败坏的样式;又要把你们的心智更换一新;并且穿上新人,这新人是照着神的形象造的,有真理的仁义和圣洁。”

人性通过与基督的关系而得到更新,成为能反映出神性的人。

人性本善&人性本恶

在堕落之前,人性被视为善的,反映了神的形象;

堕落之后,人性中充满了罪恶和自私的倾向。

通过耶稣基督的救赎与圣灵的工作,提供了人性向善的可能性和希望。

通过悔改和与神的和好,人类可以重建与神和他人的关系,获得新生命。

这不仅是个人的道德转变,更是人类的救赎大计划。